眾人接力創作「蘋果頭版」捍衛新聞自由
歷經警方突擊搜查、帳戶遭凍結以及多名高級主管被逮捕後,《蘋果日報》於6月24日正式「熄燈」。6月25日,香港市民與各地港人發揮創意,以不同形式在社交媒體與香港街頭創作自己的《蘋果日報》,以此捍衛新聞自由與向港府與中共獨裁暴政說不的決心。
紐約港人Winnie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,《蘋果日報》不只是香港言論自由的表現,同時有小報(tabloid)的文化價值。他認為若香港所有的新聞報道都相似、甚至是相同立場,那大眾就會失去討論、思考空間,政府並不能進步,社會也不能進步。
Winnie說:「我覺得《蘋果日報》停刊十分可惜,但香港(以至世界)未來不會因此而失去批評政府的聲音,資訊科技發達,市民的各種思想必然有途徑發放,愈是壓迫反彈愈趨激烈,愈是禁止壓制,那表達方式就會愈趨花巧。」
藝術家鼓勵人們創作「我的蘋果日報」
流亡澳洲的異見藝術家巴丟草在推特(Twitter)發佈 2021年6月25日《蘋果日報》空白報頭,供大眾分享、下載,鼓勵人們創作「我的蘋果日報」,以行動捍衛香港言論自由;他將報刊定價一欄標為:「自由無價」,其餘設計與原版無異。巴丟草也呼籲公眾以「#我的蘋果日報」為標籤轉發自己的作品,「直至煲底之日,蘋果日報復刊」為止。
香港藝術家梁洛熙(Giraffe)以《蘋果日報》舊報紙,拼貼製成2021年6月25日的《蘋果日報》頭版,該版面一片紅潮,左上角「留白」部分,露出報道文字,其中「新聞自由」和「告別」兩組詞彙清晰可見。梁洛熙解釋自己的創作理念是:蘋果不只紅色外皮這麼簡單,裏面還包含各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。
「LMM玩具部屋」也製作了100份1:12比例的迷你《蘋果日報》,於6月24日在深水埗免費發放,下周仍將繼續「不定時供派」,且在網絡上提供圖檔讓民眾下載,自行印制。
另有匿名創作人印製特別設計的《蘋果日報》頭版,放置於近日正在籌募日後營運經費的大南街藝文空間 Parallel Space 寄賣。為期三日的快閃展覽——《 _ _日報 》,以「NO」字海報呈顯「退地」,另製500份「特別版」《蘋果日報》頭版,報頭原先咬一口的蘋果標誌變成剖開剩一半的蘋果,日期是2021年6月25日起,定價為「無價」。
Winnie說:「十多年前,本來《蘋果日報》只是大眾的低俗小報,現在以帶政治色彩文化標記流傳後世,這其實是政府造成的。」
《蘋果》成為港人共同的記憶
洛杉磯港人朱先生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,自己喜歡看《蘋果日報》的港聞與體育版,但據其所知很多年輕人喜歡看它的娛樂版,他說:「就算是藍絲(香港建制派、港府、中共支持者)也會看它的八卦版,所以現在很多人說,沒有《蘋果日報》很無聊。」他認為對於香港人來說,《蘋果日報》的資訊豐富,這份通俗小報見證香港的歷史,它的停刊,對香港人而言,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死了。
朱先生舉例,就像4月1日在香港,大家只會想到張國榮而不是愚人節,《蘋果日報》成為香港人共同的記憶象徵。
朱先生的朋友曾接受過蘋果的採訪,後來發現該報紙為更加吸人眼球,將內容渲染、誇張,他說:「雖然我們背後也會罵《蘋果日報》,受訪者表示與自己說的不是很符合,雖然《蘋果日報》也有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,但還是會被香港人懷念。」
香港人不會投降 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
朱先生說:「《蘋果日報》結束後,香港就只剩下《大紀元時報》一家實體發行的報紙敢於報導真相,每年回歸,只有「《蘋果日報》和《大紀元時報》敢講香港的事實。」中共的方式就是捉幾個大頭,起到阻嚇作用,讓其它人不敢再發聲。
「港版國安法」實施後,香港風聲鶴唳,市民噤若寒蟬,不願意、也不敢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,朱先生說:「我以前在臉書上發支持香港民主、自由的新聞,幾個小時就有50個以上的like ,但現在幾個禮拜過去,就只有寥寥個位數的點讚,也無人分享。」大多數港人都擔心留下網路紀錄,遭港府與中共秋後算帳。
不過朱先生認為香港人仍會繼續用各種不同方式發聲,以文化創意去對抗極權,他說:「面對惡法打壓,《蘋果日報》是不得不關閉,因為不能讓員工繼續被逮捕,但香港人不會投降,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。」
中共完全容不下任何反對聲音
洛杉磯香港論壇(Hong Kong Forum,Los Angeles–Public)成員林先生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:「沒有了《蘋果》確實是一大損失。連帶香港電台的整頓,這標誌著中共完全容不下任何反對聲音。」
但他相信香港的反對聲音還未有消失。林先生說:「我們暫時還有網媒。我們也會把香港的反對聲音在海外發揚光大。」香港人目前更擔心的是新委任的香港高官,他們將香港變成無政策能力的武官治港,將使香港的新政策更加無視港人的訴求,而且這些武官的政治能力也十分有限,對於香港的管治情況將會更聽北京指示,讓情況變得更壞。
留言
張貼留言